让医考学习变得轻松简单!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搞定舌诊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舌诊一、准备 检查诊室光线,以柔和充足的自然光线为最佳,若在夜间或诊室光线较暗时可借助日光灯,要尽量避开其他有色光源。...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舌诊一、准备


  检查诊室光线,以柔和充足的自然光线为最佳,若在夜间或诊室光线较暗时可借助日光灯,要尽量避开其他有色光源。


  检查是否准备好望舌所需器具(械),已消毒的压舌板、消毒纱布条、清洁水等。


  检查病人的体位,轻病患者可采用正坐位;重病患者不能坐位者,可采取仰卧位。


  望舌前,医生应指导病人按照正确的伸舌姿势伸舌:即精神放松,头略上扬,尽量张口,舌体尽量自然伸出,舌尖向下,舌面展平充分暴露舌面,以保证望舌的顺利进行。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舌诊二、方法


  患者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医师姿势略高于患者。


  患者面向自然光线,头略扬起,自然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开使舌体充分暴露。对患者伸舌时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给予纠正。


  望舌的顺序是先看舌质,再看舌苔,再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察舌质时先察舌色,再察舌形,次察舌态。察舌苔时,先察苔色,再察苔质,次察舌苔分布。


  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一般不宜超过30秒。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必要时可配合刮舌或揩舌的方法。①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揩抹3~5次;②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观察舌下络脉: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报告舌象,舌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舌诊三、注意事项


  注意舌象的生理差异①年龄因素②性别因素③个体因素。


  注意饮食或药物影响。


  注意季节影响。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舌诊四、望舌内容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心气旺盛,胃气充足,气血运行正常,为气血调和之象。


  异常舌象与临床意义


  叙述并演示舌诊的操作方法。


  答案与评分要点:


  1.患者采取坐位或仰卧位,医师姿势略高于患者。


  2.患者面向自然光线,头略扬起,自然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开使舌体充分暴露。


  3.望舌的顺序是先看舌质,再看舌苔,再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察舌质时先察舌色,再察舌形,次察舌态。察舌苔时,先察苔色,再察苔质,次察舌苔分布。)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一般不宜超过30秒。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必要时可配合刮舌或揩舌的方法。


  5.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6.观察舌下络脉: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7.报告舌象,舌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想要了解更多医师资格考试资讯,免费获取学习课程,可以多多关注人民医学网哦;也可以关注公众号“人民医学网教研服务”。


  ---------------------------------------------------------------------------


  推荐阅读:


  各省市纷纷推出“西学中”政策,西医学习中医成风尚,赶紧抓住政策红利!


  河南规范“西学中”,不达标单位取消西医学习中医培训资格


  【政策解读】“西学中”学什么?西医学中医怎么学?


  官方通知!全面推进西医学习中医,西学中培训细则来了!



  【声明:此文章内容由人民医学网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反馈:kefu@renminyixue.com
商务合作:shangwu@renminyixue.com
加入我们:hr@renminyixue.com
举报邮箱:tousu@renminyixue.com
客服电话:400-875-3006
备案:豫ICP备15034326号
河南正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006-2020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