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祖国有着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文明史,色彩缤纷的端午节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都根植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吃粽子、插艾叶、挂菖蒲……端午节风俗多与仲夏时令有关,包含着科学的防病减灾道理,充满了中医药学的智慧和中医药文化元素。
在端午习俗当中,有一些跟中医之间,具备了密切的关系,比如采草药、挂艾叶、洗草药水、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具体情况如何,一起来看看吧!
胤仁堂中医立志成为国医精粹深度传承者,在新时代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端午节的习俗
一、端午吃粽子
普遍认为是因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起。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介绍,南朝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写道:“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粽子或由此而来,后来逐渐演变成加了“外包装”的样子。
粽子具有药膳的性质。包粽子一般选用糯米,或糯米与其他稻米混合。中医认为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它和粽子中的荤素配料都是极具营养价值的食物,从而使粽子成为饱腹和健体的理想食品。
传统的粽叶用的是一种水生可食植物的叶片“菰叶”,现代则常用箬竹叶或荷叶等。作为中药,这些包裹粽子的叶片具有一些功效,如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消食、健胃等,有利于降低粽子的粘腻之性,能够帮助身体更好吸收粽子的营养成分。
二、采百草驱逐毒邪
在端午节的时候采集草药,属于很古老的习俗之一,民俗认为,端午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在一年之中,发挥药性最强的一天。《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在草药之中,最受人青睐的是艾草。艾享有“中医之草”的美称,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镇痛消痒等功效,是防治吐血、衄(nǜ)血、崩漏、下痢、皮肤顽癣湿疹等多种疾病的常用药物。
三、洗药浴防治疾病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习俗。现在依旧有很多家庭,还保留着在端午节的时候,洗药浴这个习俗,汉代《大戴礼》记载:“午日以兰汤沐浴”。古代认为浴兰可以除病驱瘟,所用的草药则是菊科植物佩兰,现代则多用艾叶、菖蒲等中草药,产生的作用有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杀虫止痒等等。
药浴属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将中药水煮,滤渣取液,待适当温度时,浸泡双足或全身,凭浴水温热及药物功效,使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达到发汗退热、祛风除湿、消肿止痒、疏通经络的作用。
四、挂艾叶祛病除邪
艾叶防瘟疫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在端午挂艾叶也成为了传统习俗。艾叶味苦、辛;归脾、肝、肾经,能行气活血、祛湿逐寒,也可以抗菌、抗病毒。
除了艾叶之外,端午还有挂石菖蒲和大蒜的习俗,这三者被称之为“端午三友”,菖蒲的叶片呈现出剑形状态,象征着驱除不祥的宝剑,而大蒜性辛湿,归脾、胃、肺经,具有解毒杀虫的功效。
五、饮药酒辟邪驱毒
通常在端午节所饮用的药酒,主要指菖蒲酒和雄黄酒。古人认为,药酒可以强身健体,驱邪祈福。而且很多地方还会将房间内外撒上雄黄,或者是在孩子的耳后、鼻子、额头上抹上雄黄,达到驱虫驱邪的效果,给孩子们保平安。除了雄黄之外,像朱砂、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中药材,也可以加入到白酒当中,在端午节这天饮用。
《本草纲目》记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
《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
《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
六、佩香袋祛病强身
好看又带有寓意的香囊,在端午节这天能看到不少人佩戴,从古代开始,这项习俗流传至今,一直都是很受欢迎的。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香囊的样式变得更为丰富,至于香囊为何可以却病强身,与里面放置的中药材有关。
五颜六色的香囊内装入了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如藁本、白芷、苍术、细辛、菖蒲、丁香、甘松、辛夷、薄荷、紫苏、云香草等,综合这些中药的功能来看,香囊具有散浊化湿、灭毒驱虫、醒脑爽身等作用。
七、驱五毒防范时疫
民间流传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这样的话,所谓的五毒指的是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因此在端午节的时候,通常会以在衣饰上绣制五毒、佩戴五种颜色丝线做成的手链等方式,来表达五毒之气泄尽的意思,代表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