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考学习变得轻松简单!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铭记于心!流传千年的【中医名家语录】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铭记于心!流传千年的【中医名家语录】1、眩晕之病,悉属肝胆风火——高鼓峰 眩晕又称为头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头晕时患者会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行走时也不能沿直线前行,只会持续偏向一侧,病发时,眼球会不断震颤。...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铭记于心!流传千年的【中医名家语录】


  1、眩晕之病,悉属肝胆风火——高鼓峰


  眩晕又称为头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头晕时患者会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行走时也不能沿直线前行,只会持续偏向一侧,病发时,眼球会不断震颤。


  【语录】


  1.无痰不作眩,虽有风者,亦必有痰挟气,虚者亦宜治痰为主。——《医述》


  2.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张景岳


  3.无痰不眩,无火不晕。——《丹溪心法》


  4.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篇》


  5.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海论篇》


  2、多郁不得眠者,从郁结痰火治——张石顽


  睡眠良好是身心健康的主要标志。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入睡困难、早醒。失眠症的主要症状是对白天活动的影响,例如感觉疲劳、烦躁、情绪失调、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差等。上床难以入睡,或早醒或中间间断多醒,或多梦、噩梦,似睡非睡,或通宵难眠。这样的睡眠状况,如果发生的时间不长,且白天其他不适症状不明显,也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可称失眠,但不能认为就是失眠症。


  【语录】


  1.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阳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林佩琴


  2.凡病后、产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气亏虚,心脾二藏不足。——《医述》


  3、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素问·逆调论》


  打鼾的临床表现非常普遍,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之分。生理性打鼾者常见于肥胖及年龄较高而身体肥胖人员,病理性打鼾者常见于脑部疾病如昏迷等无呼吸道疾病和神志不清患者。论打鼾的形式不同,但究其结果来看,轻的使打鼾人不适,重的可致呼吸严重障碍,甚者产生生命危险。


  【语录】


  1.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诸病源候论》


  2.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伤寒论》


  4、夫治呕之法,必用苦辛通降——王旭高


  呕吐是胃内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呕吐可将咽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大多数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语录】


  1.上焦之吐,多由气闭,责诸胃阳不能上升也,治在温胃。下焦之吐,多由阴逆,则诸肾阳不能下镇也,治在纳火。——程郊倩


  2.呕苦之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李用粹


  3.呕吐一证,治法以泄肝和胃为纲领,用药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叶天士


  4.治胃之法,全在温通。虚则必用人参,药味皆属和平。治肝之法,药味错杂,或寒热互用,或苦辛酸碱并投。盖因厥阴有相火内寄,治法不得不然耳。——叶天士


  5、久咳而滋补无功,必需培养脾元——《会心录》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从外界进入呼吸道内的异物,可借咳嗽反射的动作而排出体外。可是如为频繁的刺激性咳嗽而致影响工作与休息,则失去其保护性意义。


  【语录】


  1.咳嗽治表邪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张石顽


  2.咳而无痰者,以甘寒润其肺;痰多致嗽者,以辛平燥其脾。——张石顽


  3.疗久咳必先顾其胃气,未有胃不顺而咳可愈者。——王旭高


  4.燥自外感者,必咳嗽咽干,凛凛恶寒;燥因内伤者,必甚干便燥,易饥不欲思食,有伤气伤血之分也。——王旭高


  5.外感之咳,实中亦有虚,宜寓攻于补;内伤之咳,虚中或夹实,宜补水兼清。——《会心录》


  6、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张介宾


  噎膈,又称噎嗝,是以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病。噎即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膈为格拒,指食管阻塞,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噎属噎膈之轻证,可以单独为病,亦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统称为噎膈。


  【语录】


  1.寒温失宜,食饮乖度,或忿怒气逆,思虑伤心,致使阴阳不和,胸膈塞,故名膈气也。——《太平圣惠方》


  2.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肾主津液,而肾之气化主乎二阴。故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矣。——《景岳全书·噎膈》


  7、腑以降为顺,治胃重在和降——医学谚语


  胃痛,又称胃脘痛。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情绪经常起伏很大,所以患胃痛病的人越来越多。


  【语录】


  1.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中梓


  2.虚劳之证,扶脾保肺,多不可缺。——张石顽


  3.愚治虚证,人视为万无生理者,胃阴虚即养胃阴,胃阴虚,胃气亦虚,即养胃阴兼益胃气,无不应手取效,转危为安。——费绳甫


  4.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则胀满。——《灵枢·经脉篇》


  5.胃中寒,则腹胀。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灵枢·师传篇》


  8、凡治痢疾,一见表证,必先解表——《医述》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但常年皆可有散发病人。


  【语录】


  1.凡治痢,和血勿伤血,调气勿破气。——杨士瀛


  2.下痢治法: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疏之,小便涩者利之,盛者和之去之,过者止之。——张洁古


  3.泻痢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缓中,善禁急速,所谓急者缓之是也。——李中梓


  4.痢在气分,有苦辛调气和辛甘益气等法;在血分,有酸苦行血及咸柔养血诸方。——叶天士


  5.暑毒亦痢,夏秋最多,釜底抽薪,却是去痢之捷法。——何廉臣


  6.撑痢疾,饿伤寒。——谚语


  7.饿不死的伤寒,吃不死的痢疾。——谚语


  8.只要三瓣蒜,痢疾好一半。——谚语


  9、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张景岳


  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此定义把水肿局限于局部或全身血管外的细胞外液(指组织间液)容量的增多。其实,细胞内液的过多积聚,有时也称细胞水肿,如细胞中毒性脑水肿。后者未为上述定义所包括,许多水肿可不伴有细胞内液量的明显变化。为了把水肿这个术语限于细胞外,有人主张把细胞水肿称为细胞水化。


  【语录】


  1.肿当分利而实脾,胀宜清气而开郁。——方隅


  2.古法治肿,大都不用补剂,而多用去水等药,微则分利,甚则推荡。——张景岳


  3.虚寒胀病而用温补,阅古人调剂必是通法。盖通阳则浊阴不聚,守补恐中焦易钝。——叶天士


  4.冬瓜黄瓜西瓜皮,消肿无需他药医。——谚语


  5.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黄疸证,服解利之药——《医述》


  黄疸,即血中胆红素增加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如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而肉眼仍未能察见黄疸时,可名为隐性黄疸。黄疸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和体征,尤其多见于肝脏、胆系和胰腺疾病。


  【语录】


  1.外感之黄,热解而黄自消;内伤之黄,虚回而黄始退。外发体实者,投清凉可愈;内发元亏者,非补益不痊。——《会心录》


  2.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灵枢·诸疾诊尺》


  3.伤寒淤血不解,郁发于表,发为黄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关幼波


  5.面目身体悉黄,而中无痞闷,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谓虚黄也,即以仲景法治之。——尤在泾


  6.阳黄当清湿热,开太阳;阴黄当温脾肾,化膀胱。——沈绍九


  7.人有病黄肿者,不可以误以为黄疸。盖黄疸者,遍身为重,眼目俱黄,而面无肿状;黄肿之黄,则其色带白,而眼目如故。——陆九芝


  想要了解更多医师资格考试资讯,免费获取学习课程,可以多多关注人民医学网哦。


  ---------------------------------------------------------------------------


  推荐阅读:


  医师资格考试技能通过,没有通过笔试的考生如何报考?


  23年中专学历考生医师报考条件汇总!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二十八脉【速记脉歌】


  速记!中医医师资格考试-金匮经方简释!


  【声明:此文章内容由人民医学网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反馈:kefu@renminyixue.com
商务合作:shangwu@renminyixue.com
加入我们:hr@renminyixue.com
举报邮箱:tousu@renminyixue.com
客服电话:400-875-3006
备案:豫ICP备15034326号
河南正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006-2020版权所有